駁岸木樁防腐處理效果的檢測需結合多維度方法,以確保其防腐性能符合工程要求,具體可從以下方面開展:
1. 外觀檢查
通過目測或放大鏡觀察木樁表面是否均勻覆蓋防腐層,有無開裂、脫落或蟲蛀痕跡。處理后表面應無明顯變色或霉斑,邊緣及接縫處需重點檢查,避免防腐劑滲透不均。
2. 滲透深度檢測
采用鉆孔取樣法(如取芯鉆)截取木樁橫截面樣本,使用化學顯色劑(如含銅防腐劑可用鐵試劑)測試防腐劑滲透深度。根據《LY/T 1926-2020 木材防腐劑性能評估標準》,滲透深度需達到芯材厚度的85%以上。沿海或高濕環境要求更高。
3. 防腐劑保留量測試
通過實驗室化學分析法(如原子吸收光譜)測定單位體積木材中有效防腐成分(如CCA、ACQ中的銅含量)。對比處理前后的數據,需符合《ASTM D1760》等標準規定的保留量閾值。
4. 物理性能檢測
使用電阻式含水率儀檢測木材含水率(需≤20%),高含水率易導致防腐失效。同時進行硬度測試(如Janka硬度計),防腐處理后的木材力學強度不應顯著下降。
5. 加速老化試驗
對樣本進行循環濕熱試驗(如72小時浸水+烘干循環)或鹽霧試驗,模擬長期環境侵蝕后觀察腐蝕程度。對比未處理木樁,防腐處理組質量損失率應≤5%。
6. 生物檢測法
將處理后的木樁樣本暴露于白蟻活躍區域或真菌培養環境,定期觀察6個月至1年內的生物侵蝕情況,評估實際防腐效果。
注意事項:檢測需在防腐處理完全固化后進行(通常為處理后2-4周),并依據工程等級選擇檢測頻率。對于重點水利工程,建議結合紅外熱成像技術進行無損檢測,快速篩查防腐薄弱區域。檢測結果需形成書面報告,作為工程驗收及后期維護的依據。